今天趁着台风“竹节草”登陆上海,公司放了半天台风假,得以忙里偷闲记录对最近这几个月的实习做一个阶段性总结。

在lq的两个多月是我目前距离行业top公司最近的一段经历,做的方向大体上有一定深度,是关于高频特征的构造与截面日间因子的挖掘,方向倒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和带教相处的氛围与沟通的模式实在是让我无法忍受。我觉得在这家公司收获到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如何开展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构筑自己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首要的就是摆正心态,做研究一定是会遇到失败的。但是除了记下“这个方向做不了”这个结论,具体研究的过程与思路同样值得记录,每次失败做记录时要具体到出发点、研究方法。举个例子,在研究“高频量价相关性”的时候,直接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高频数据的量价相关性是效果很差的,但是对重采样后、按price变动方向划分后的数据,对数据做完cox-box变换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能就是有效的。记录失败的研究经历不止是为了避免未来重复无效做无效实验,在失败样本多了之后,可以通过总结与提取失败经历的共通特征找到正确的灵感和市场直觉。这种灵光一现的想法对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对市场的独特理解、有自己独有的策略)非常有帮助。

6月底,我又回到了lh。目前干了一个多月,还是不确定到底能不能拿到return offer。不过在和mentor聊天的过程中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认知。拿到return offer也不代表入行,这个行业真正的入行门槛是个人做出可以赚到钱的策略。这个策略开发的难度与盈利能力并非正相关,而与市场观察与理解高度相关。比如我现在在做的方向,我很明确的知道挣不到消息面驱动下市场快速反应的钱,但是这个反而是我手工交易可以做到的。

给自己加个油,多学习,多尝试,多记录,多总结。不要害怕有意义的失败,也不要欣喜于无法解释的成功。